我国的陶瓷自古以来就比较出名,有些人对陶瓷烧制这方面比较有研究,他们会撰写这方面的论文,那么陶瓷烧制论文文献怎么查询和下载?
文献的查询和下载,大部分是在知网、维普以及万方这些平台上投稿。几个平台的操作步骤都是差不多的,详细内容可以阅读:论文文献怎么检索,哪里检索。在这里再给大家分享几篇相关的文献以供参考:
1. 古陶瓷修复:陶瓷烧制温度与其修复性能的研究
摘要:我国陶瓷修复上,因缺少文物本身和修复材料性能的研究,导致文物出现断裂、开裂等现象,促使文物二次受损。了解陶瓷胎体本身的性能,为选取相应修复材料做好充足的准备。本次研究进行了陶瓷试片制作和实验试片制作。使用三种不同的制作工艺(捏塑法、注浆法、泥板法)[1]进行陶瓷试片制作,并且烧制温度从200℃-1300℃,每隔50℃烧制一片陶瓷试片(共414片)。本次研究分别进行了显微观察(体视显微镜、偏光显微镜)、质量测量、硬度测量、吸水率检测、耐水性检测、通过实验和测量,得到相关数据,为接下来的陶瓷修复材料选择上提供一个相关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陶瓷工艺;陶器种类;陶瓷烧制温度;陶瓷修复性能;2.
2. 文化传承视角下中原历史名窑陶瓷烧制技艺保护研究
摘要:中原历史名窑是指唐宋以来在中原地区出现的著名窑口,瓷种丰富,其艺术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超过它自身的实用功能,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制瓷工艺和造物理念被现代工业化生产所抛弃,文章以文化传承视角对中原历史名窑在制瓷过程的烧制技艺进行剖析,梳理陶瓷造物过程中工匠所体现的造物思想。探讨陶瓷工匠在文化传承视角下的生存与发展现状,以点带面,进而对名窑陶瓷烧制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提出一些建议和实施路径研究。
关键词:文脉;中原历史名窑;烧制技艺;传承与保护;
3. 基于天然黄土低温烧制的多孔管状陶瓷基体及其表征
摘要:为解决陶瓷膜制备成本过高、不易烧结等问题,以天然黄土为骨料,通过固态粒子烧结法制备管状黄土基陶瓷支撑体。采用TG-DTG、SEM和XRD对支撑体的热稳定性、微观结构和晶相组成进行分析,并测定了样品的水通量、抗折强度、酸碱腐蚀率、孔隙率及孔径分布等性能指标。研究烧结温度、保温时间和造孔剂添加量对支撑体性能的影响,探求更为绿色的加工制造过程。结果表明:通过改变烧结温度及保温时间等参数能有效调节控制烧结过程中颗粒重排、晶相结合及孔道形成;支撑体晶相组成主要为石英、镁铝尖晶石和硅铝蓝晶石;烧结温度为1 030℃,保温2 h,添加4%(质量分数)造孔剂的条件下制备的管状支撑体综合性能最优,此时支撑体的表面完整,晶粒结合稳定,且烧制过程中耗能低、无二次污染。对比同类研究,本实验烧成SiO2-黄土基陶瓷支撑体的中值孔径为2.676μm、孔隙率为(48±0.9)%、抗折强度为64.19 MPa,水通量为2 590.02 L·(m2·h·MPa)-1、酸碱腐蚀率为0.019/0.013,其性能优良且化学性能稳定。
关键词:黄土;支撑体;烧结制度;造孔剂;羧甲基纤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