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是由负极活性物质碳材料或非碳材料、粘合剂和添加剂混合制成糊状胶合剂均匀涂抹在铜箔两侧,经干燥、滚压而成。也有人会做这方面研究,为此给大家分享锂电池负极材料方面论文文献。
1. 车用金属氢化物-镍电池负极材料的性能
摘要:通过粉末烧结法制备不同前驱体LaNi5/LaMgNi4物质的量比(x)的车用金属氢化物-镍电池用La-Mg-Ni储氢合金,研究x对合金物相组成、显微组织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储氢合金在x=0.75和0.95时,由(La, Mg)5Ni19和(La, Mg)2Ni7相组成;x=1.20时,为(La, Mg)5Ni19单相;x=1.50时,由(La, Mg)5Ni19和LaNi5相组成。各储氢合金的活化性能良好,且随着x的增加,最大放电容量Qmax逐渐减小,第100次循环的容量保持率S100先减小、后增大;当x=1.20时,S100最小、极化电阻Rp最大、交换电流I0最小。储氢合金按氢扩散系数D从大至小依次为x=1.50、0.95、1.20和0.... 更多
2. 沥青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沥青是原油蒸馏或煤炼焦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较难处理的副产物,对其进行定向的、高效应用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目前沥青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领域已有相关的研究和应用,但其组成和结构复杂,基础性能与电化学性能的关联尚不明确导致应用受限。本文重点综述沥青基负极材料以及沥青作为改性负极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沥青在新能源领域的专用开发与高效利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3. 锂电池负极材料四氧化三钴的结构优化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摘要:以异丙醇作为溶剂,通过溶剂热法在不同反应时间下制备了前驱体碳酸钴,再采用高温煅烧法制备了超细纳米/微米多孔四氧化三钴粉末,研究了反应时间对前驱体碳酸钴及四氧化三钴的组成及形貌的影响,并测定了四氧化三钴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纳米/微米球(2~4μm)由细小且均匀的四氧化三钴纳米颗粒和孔洞组成;以四氧化三钴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0.5和1 A/g电流密度下,循环450圈后比容量分别保持在680和473 mAh/g,显示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4. 剥离石墨烯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研究进展
摘要:剥离石墨烯将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负极材料。本文对比了不同剥离方法制备石墨烯的优缺点,介绍了剥离石墨烯在锂离子电池负极的应用。
5.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PSi@GO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摘要:硅的高能量密度使其成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的优选材料之一。然而,低电导率和充放电过程中伴随的巨大体积变化导致循环过程中容量的迅速衰减阻碍了其商业化。本文以商业化的铝硅合金为硅源,通过冷冻干燥方法将氧化石墨烯包覆在其表面制备微米级的PSi@GO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核层多孔硅内部丰富的孔隙提供充足的空间以适应硅的体积变化,外层的氧化石墨烯可以加速离子和电子传输并再次缓冲硅的体积变化,从而可以有效地改善硅负极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PSi@GO-2(质量比为10:5)复合电极材料,电流密度为500 mA/g时,循环100次后比容量仍有1290.60 mAh/g。另外,其在电流密度为4 A/g时仍然可展现出979.78 mAh/g的高比容量,该PSi@GO-2复合材料显示了优异的倍率性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6. 锂电池负极材料四氧化三钴的结构优化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摘要:以异丙醇作为溶剂,通过溶剂热法在不同反应时间下制备了前驱体碳酸钴,再采用高温煅烧法制备了超细纳米/微米多孔四氧化三钴粉末,研究了反应时间对前驱体碳酸钴及四氧化三钴的组成及形貌的影响,并测定了四氧化三钴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纳米/微米球(2~4μm)由细小且均匀的四氧化三钴纳米颗粒和孔洞组成;以四氧化三钴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0.5和1 A/g电流密度下,循环450圈后比容量分别保持在680和473 mAh/g,显示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拓展阅读知识:锂电池负极材料方面论文发表期刊